呼和浩特
走西口的目的地指何处,历来说法不一,就传统说法有两个,一是大库伦,蒙语为大寺庙的意思,即今天的蒙古国到乌兰巴托;另一个对山西人来说,指今天呼和浩特市,呼市原为兵营,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明隆庆年间封为顺义王)的夫人三娘子(封为忠顺夫人),于万历9年()筑为城,蒙语称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明赐名归化城,俗名三娘子城。俺达汗原居福化城(今美岱召,在呼和浩特市西86公里),三娘子死后归葬福化城。
呼和浩特
归化城早已蒙汉杂居,交易发达。清初平定蒙古,雍正13年()又在归化城东2公里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驻绥远将军等官,为当时山西省属归绥道的政治中心。旧城(归化城)仍为商业区,归化城驻归化城厅,绥远城驻绥远城厅,蒙民牧区仍为土默特旗。绥地区逐渐成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的最大都会,这里的汉族,祖籍大部是山西。归化城是清代内地与外蒙、新疆交易的中继站,贸易分四路:北路对外蒙、西路对新疆、南路对内地、东路对东北。
呼和浩特
归化城最大的商号是大盛魁,其前身是吉盛堂。它是由太谷的王相卿、祁县的张杰、史大学三人合伙的货郎担(蒙名丹门庆),随着康熙征讨噶尔丹的军队进入外蒙。先在乌里雅苏台(亦名前营,今名扎布哈朗特,驻乌里雅苏台将军,是清朝统治外蒙的军事中心)创设了大盛魁总号,又在归化城、科布多(亦名后营,今名吉尔格朗图)等地设分庄。归化城是大盛魁的重要基地,咸丰时总号亦迁此。大盛魁极盛时有人,二万骆驼,垄断俄蒙贸易。
呼和浩特
清初归化城有崇厚堂组织(是商务会的前身)设四乡负责,归化城老三大号是天元号、宏图号,范字号(范氏,祖籍介休,远祖范至刚,明代已“市易边城”),新三大号是大盛魁、元盛德(财东是祁县南社村段泰)、天义德,道光以来,有票号12家。
呼和浩特
鸦片战争以后,山西的旅蒙商和经营西北的商人,遭受到帝国主义(尤其沙俄)的打击,处境艰难。左宗棠平定了新疆的动乱,才使归化城的西路贸易继续繁荣。同治年间,山西商人程化鹏、余鹏云、孔广仇等,曾呈请绥远将军批准由归化城走喀尔喀(即外蒙),以与俄商竞争茶叶贸易。
呼和浩特
辛亥革命后,归化城的旅蒙商遭受很大损失。实力最雄厚的大盛魁于年歇业历时余年。元盛德年歇业,天义德年歇业。历时二个世纪的三大号虽都垮了,但归化城的东、西、南路贸易依然发达。民国后绥远成为特别区(后正式改省),归绥为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年4月,京包铁路修至归绥,更促进了商业繁荣,年拟改归绥为特别市,设市政筹备处,主办城市建设工作,自年秋天傅作义任缓远省主席以来,绥远日益成为抗日前线;德王穆楚克栋鲁普ㄠ开降日,竟使绥北沦亡,年的百灵庙大捷,使归绥成为中外闻名的华北国防堡垒。
呼和浩特
年10月13日归绥失守,日伪于10月28日在归绥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改归绥为厚和特别市,年4月29日,以德王为首的“蒙疆联合委员会”成立,驻张家口,统辖“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等伪政府,年9月1日,上述二伪政府合并,改名“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仍以德王为首,驻张家口,厚和为其直辖的特别市。抗战胜利后,归缓市仍为绥远省会,年9月19日和平解放,解放后改名呼和浩特市,现为内蒙古自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祖籍山西的移民,为呼和浩特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