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学生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科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同时给予学生地理、历史、*治等学科丰富的感性材料,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服务实践”的理念,扎实推进“为*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育活动,11月1日、15日、29日,在内蒙古博物院赵学东老师的带领下,呼市二中致远级部部分学生分三批赴大窑文化遗址研学。
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抵达大窑遗址,徒步登山,依次观摩“大窑八景”,并进行研究、学习,用饱满的热情战胜初冬的寒凉。
“大窑八景”之首的“无字天书”是地质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开凿的一个完整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其地层构造反映数十万年前至今的地质历史,可以推知数十万年前至今的气候变迁,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赵老师详细讲解了与之相关的土壤、岩石、地质结构等知识,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依据地层推测气候变化和进行考古断代的基本原理,还分享了已有的关于大窑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轨迹的研究结论,同时也介绍了还有哪些尚未解开的谜题,启发大家的思考。
“双龙戏珠”,又称“龙含蛋”,为若干巨石形似双龙口中衔二珠,形象逼真。赵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析了其可能的地质成因,体会大自然的*斧神工。一行人在此处合影留念。
在“百米古洞”附近地表可见大量燧石。据说此洞的形成是在清代人们为取燧石而人工开掘成,似为一“窑”,因很大而得村名为“大窑村”。同学们亲自动手击打燧石,体验燧石打火和易打制成薄片的性质,并制作简易工具,然后尝试用自制的工具割草、“砍柴”,直观感受了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坚持不懈地不断攀登,大家最终登临高点,眺望远方,陶冶身心。
参加活动的同学普遍反映收获颇丰。赵学东老师表示,类似这样的活动使书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起来,有利于构建人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凸显了博物馆的文化意义与教育意义,培育了年轻人尊重、关心、热爱考古文博事业的情感态度,点燃了兴趣的火花。随行的几位家长也表示,自己虽在呼市生活多年,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大窑文化遗址具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此次和孩子共同登山、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发现之旅,收获良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将学校、家庭和博物馆三方连结起来,形成社会协同教育的合力,非常有意义。
文字:郑植
图片:郑植
郑棋中
审校:李海*
刘潇洋
责编:顾晓瑜
技术:胡清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