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记者胡蒋霞
“连日来的强降雨,吉水县城没有发生内涝现象,往年逢强雨必涝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7月3日,家住吉水县城西社区的郭群女士对该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赞不绝口。这得益于该县大力实施文峰大道改造等工程着力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城市理念。
近年来,吉水县坚持“发展生态化,建设景区化”城市建设理念,依托峡江水利枢纽形成的库区,积极策应全市“三山一江”旅游战略,整合古、红、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截至目前,该县滨江生态景观带已建成,燕坊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东山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已启动……库区旅游奏响了新乐章。如今,放眼吉水,一座会呼吸的生态城市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浩荡潮流中呼之欲出。
将生态基因植入规划建设
一直以来,吉水人就有一个“生态梦”。为实现这一夙愿,该县将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来抓,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景区来打造,邀请顶尖团队对该县进行总体规划,把生态规划与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圩镇改造等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在规划建设中植入生态基因,赋予生态内涵,使城镇道路、桥梁、建筑、园林,雕塑等景观体现生态+旅游特色,真正实现移步皆景、处处水墨。该县还注重对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性,坚持开发一处、完善一处、成熟一处。目前,已完成《吉水县库区旅游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库区水上旅游发展的意见》,启动了大东山创建3A级景区、促进库区旅游提质升级、打造旅游商品服务品牌等旅游工作,并成功将滨江路堤景观二期工程、赣江西岸、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等18个旅游重点项目列入年度调度重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这里,每天都能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既能健身,又能缓解压力。”每天晚饭过后,市民刘卫民和家人从吉阳大桥,沿滨江游步道步行至吉水赣江大桥,来回约一个半小时,这种“慢生活”早已成为刘卫民全家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吉水,晨起夕落之时,前往该游步道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行生态建养,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年完成造林面积4.3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境内水质治理成效明显,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县内集山、水、洞、田、湖、林一体,有小庐山之称的大东山,小漓江之称的泷江,道佛圣地石莲洞等特色旅游品牌,被誉为“天然氧吧”。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如何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吉水发展的思路清晰而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该县不断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始终坚守生态的“红线”与“底线”,持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将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乡镇综合考评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理念中,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
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
策应全市“三山一江一城”战略和“两带一区”建设,吉水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体制创新为动力、重点项目为支撑、产城融合为路径,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式发展,逐步形成“一江一湖一路、一山一岛一城”的旅游发展格局。
吉水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丰厚,山江湖相得益彰,红古绿交相辉映,该县依托库区、美丽乡村、移民新村、古村风貌等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环湖区打造一批农旅结合示范点,形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享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模式。着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围绕生态旅游六大要素推出涵盖多领域的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衍生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业多元化、复合型发展;着力推动“生态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树立景区融入城市、城市变成景区的理念,把城市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来打造,把生态建设贯穿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做美做靓城区、做精做特一批小城镇,使新型城镇成为游客与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
合作、爆料加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