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廷巴特尔廷懋将军之子,扎根嘎查草原45年
TUhjnbcbe - 2023/11/29 22:38:00

淳朴帅气的藏族少年丁真,在互联网上一夜爆红,也带动了他的家乡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旅游发展。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由成都飞往甘孜的航班预定量就增加了两成。网友戏称,少年丁真凭一己之力带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其实,在这个一己之力背后,是无数人默默无闻的努力和付出。在丁真走红后,当地*府、博物馆、旅游和宣传部门迅速出动,积极响应。

一部以丁真为主人公的高质量宣传片在一周内呈现在了广大网友面前。其制作之精良,角度之独特,发布速度之快,都让人不由赞叹:国家队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说丁真的走红是一夜之间的麻雀变凤凰,那这部宣传片则是厚积薄发的最好印证。

当地*府、扶贫干部,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了数十载,丁真就是给有准备的人最好的机会。

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在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边疆山野,一直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默默奋斗,*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许多*的干部也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者扎根的誓言。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内蒙古阿巴嘎旗,这个读起来都有些拗口的地名,可能对大部分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个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小点,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下辖的一个旗,位于我国版图的正北方向,北面与蒙古国接壤相邻,可以说是真正的北方边疆。

这一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漫长,春秋两季以寒潮大风为主。这种典型的气候特征,造就了这一片区常年干旱。虽然保留了传统诗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景色。

但这一片区经济转化能力较差,人民整体物质和生活水平都较低。虽然是美丽的草原,却是人们怎么也爱不起来的家。嘎查是蒙古语中村子的意思,在阿巴嘎旗下有一个叫做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地方,也是廷·巴特尔为之奋斗了一生,建设了一生的地方。

虎父无犬子

在蒙古语中,巴特尔是英雄的意思,淳朴的蒙古族人民常常给男孩儿起名巴特尔,希望他能够像英雄一样给自己的家庭、部落带来光明的未来。

廷·巴特尔被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居民们视为英雄,是陪伴了他们四十多年,带领他们一起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真正的英雄。

廷·巴特尔是开国将*廷懋的儿子。出生在上个世纪初的廷懋是辽宁沈阳人,经历过清朝末年的动荡不安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火纷飞。曾经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年入*后,一直活跃在革命工作的第一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内蒙古*区,家也随之安在了呼和浩特。特殊10年结束后,工作和生产逐渐恢复,廷懋被任命为内蒙古自治区*委第二书记兼*区第二*委,摆在他面前的是遭到严重破坏的内蒙古大地。

廷懋一上任,就严格落实*的*策,平反冤假错案,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为内蒙古自治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廷懋将*一生养育了五个子女,这五个子女都是普通人,没有一个利用父亲廷懋的权势为自己谋取私利。

廷懋将*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常常提到三点:

第一是人生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创造;

第二是要注意强身健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有机会为革命、为事业奋斗;

第三是要做一个豁达的人,做一个有点傻气的人,无论是做事还是与人交往,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要自私自利。

在父亲廷懋将*的影响下,五个子女都凭着自己的努力,认真而又幸福的生活着,其中,儿子廷·巴特尔更是扎根草原,被牧民们亲切的称为草原之子。

青春与青青草原共成长

廷·巴特尔出生在年,年,正值十九岁青春年华的廷·巴特尔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条件优越、生活安逸的呼和浩特,来到了贫穷落后的萨如拉图雅嘎查。

那时的萨如拉图雅嘎查有多贫穷呢?刚到这里的廷·巴特尔也被当地的情况吓了一跳。很多牧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嘎查,没有见过汽车。

当地还没有通电,夜里人们照明都用油灯,即便这样,大部分人家连油灯都点不起。天一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

不仅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牧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很低,除了呼和浩特不知道还有其他地方的人比比皆是,习惯用蒙古语交流的牧民很少有会说普通话的。

虽然惊讶,但并没有退缩的廷·巴特尔充满了干劲,他认为,正是这里贫穷落后,才需要他们这些青年人前来建设和改造。于是,经过短暂的适应,廷·巴特尔就投入到了当地的日常生产中。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虽然廷·巴特尔本身就是蒙古族,但出生在城市、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已经习惯说普通话,对蒙古族语言有些生疏。

身边的牧民就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每天的劳作中,他都不忘向牧民们学习当地的语言,很快就能和牧民用当地的语言交流,一下子就拉近了和牧民们的心理距离。劳动是最能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在偏远的牧区,一切的生产、生活,都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和制作。

牧民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牛羊,廷·巴特尔就跟着大家学打草、放牧,学着剪羊毛,学着储存鲜奶,制作奶加工品。

奶桶是日常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具,看到牧民们的奶桶又破又旧,有的都漏了都舍不得扔掉,廷·巴特尔就到公社的铁匠那里,学习制作奶桶的手艺。在生活的磨练中,廷·巴特尔还学会了修理马鞍子、马绊子,渐渐地,周围四里八乡的牧民都知道了城里来的知青巴特尔是个能工巧匠,什么都会做。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日常劳动生产中,延·巴特尔不断观察、摸索,他发现要想彻底改变当地贫困的面貌,就必须发展工业生产,发展能够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奶产品加工。在他的四处奔走之下,从上级组织要来了一套更为先进的乳粉生产设备,让大队的乳粉生产不仅产量提高,而且质量也大幅提升。

他还带着工人,专程到呼和浩特市的乳品生产单位,学习生产、管理经验,进一步改善乳粉厂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年下来,当地的乳粉厂就有了5万元的收入,在那个有一万元存款都会被宣传报道的年代,五万元可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一笔巨款。

除了留作来年生产使用的流动资金,其他全部作为大队全体社员的分红,让所有人都感受了一把工业的力量。

要扎根要留下来

就在大家准备跟着廷·巴特尔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国家*策发生了变化,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开始陆续返乡返程。当消息传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廷·巴特尔会是第一个离开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当地人都知道,廷·巴特尔的父亲是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领导,廷·巴特尔想回城,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回到有电有自来水的呼和浩特生活,谁还愿意在萨如拉图雅嘎查这个穷地方生活。

确实,以廷懋将*当时的地位,让儿子回到呼和浩特,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个舒适的工作单位,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当同批来的知青一个个离开时,牧民们发现廷·巴特尔还是在按部就班的做着日常的工作。

原来,*策刚出来时,廷懋将*就征求过廷·巴特尔的意见。廷·巴特尔明确的告诉父亲,要留在萨如拉图雅嘎查,因为他觉得,扎根牧区就是一辈子不走了。

廷·巴特尔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在送走了同一批最后一个知青后,廷·巴特尔成了四十个知青中唯一没有走的。年,廷·巴特尔和当地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结婚,开启了在草原生活的新阶段。

先富带后富,共走致富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牧区也享受到了*策红利。年,萨如拉图雅嘎查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

当时的萨如拉图雅嘎查共有1.4万头牲畜和数万亩的草场。在分配的过程中,廷·巴特尔把自己放在了最后,1.4万头牲畜里剩下的没人想要的老弱病残都留给了自己。

生产队的农用机械、马车和其他生产工具,他一样也没留,全都分给牧民。一下子,廷·巴特尔家成了萨如拉图雅嘎查最穷的人家。不过廷·巴特尔并不在意,一时的困难不算什么,只要有勤劳的双手,幸福的生活总会有的。

有了牧场和牲畜的牧民,热火朝天干起了生产建设。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下,牧民们不顾草场的承载能力,大肆提高牲畜数量,造成草原过度负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草荒。

再加上对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草场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萨如拉图雅嘎查的草原生态链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大片区域出现了荒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刚刚好起来的日子,又因为无草可牧,即将陷入险境。

看着草原生态被破坏,延·巴特尔心急如焚,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贪图眼前的利益,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害。

他苦口婆心的向牧民宣传环保*策,向牧民们宣传保护草原的重要性。虽然牧民们比较信任廷·巴特尔,但对他提出的围封轮牧还是很怀疑,没有人愿意响应廷·巴特尔的号召。

蒙古族千百年来就是逐水草而居,把草场围起来还算什么牧民?大部分人都带着这样的疑惑冷眼旁观。

光说不练嘴把式,在劝说无效后廷·巴特尔明白了,牧民们是没有看到围封轮牧的好处和优势。

于是他对家人说,自己先干起来,干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如果不成功,有亏就先自己吃。打定主意后,他向牧民们宣布了他的计划,并向大家说,你们要是觉得好,就跟着干。说干就干,年廷·巴特尔首先卖掉了自己家的60头羊,将自家多亩的草场进行封育。

等到第二年,这多亩的草场,打出了相当于其他牧民家亩草场的草量。事实胜于雄辩,所有人都知道廷·巴特尔家的草场是最差的,牲口是最弱的。

这种条件下廷·巴特尔都能扭转局势,是真正的有本事有能力的人,跟着他干绝对不会吃亏的,于是大家纷纷学着廷·巴特尔的样子,开始了围封轮牧。

致富路上永无止境

廷·巴特尔是个有韧性、有耐性的蒙古汉子,生活条件变好了,他的创新追求却没有停止。

在围封轮牧的基础上,他有率先实行划区轮牧,优选草种,改良牧场,高棚圈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年这片质量最差的草场,养出了当地最肥美的牛羊。

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当地牧民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自发加入到保护草场的队伍中。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从他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人均收入只有4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近2万元,生态和经济实现了双赢。廷·巴特尔付出了他的青春、真诚和一腔热血。

现如今,活跃在祖国大地上的各级扶贫干部,就像廷·巴特尔一样,把国家的*策带给人民,服务人民,把幸福的生活带给人民,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史海观复

1
查看完整版本: 廷巴特尔廷懋将军之子,扎根嘎查草原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