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工作提质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司法局
社区矫正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起着教育矫正罪犯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司法局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底线思维,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已经形成矫正教育、帮助扶持、监督管理一体化的矫正工作新格局。
1
稳基础、优职能
矫正中心展新颜
新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于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严格按照“三区九室”的基本建设要求,打造别具一格的社区矫正中心,建成了一站式办理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登记、采集信息、心理测评、调查评估工作平台,宣告室通过严肃的入矫、解矫宣告仪式,使社区矫正对象亲身感受法律的尊严和社区矫正的庄重。监控指挥中心与内蒙古司法厅、呼市司法局、新城区各司法所联网,实现了专网纵向贯通。心理矫正室对社区矫正对象及时开展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新城区人民检察院派驻联络室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全程法律监督,通过接入政法网、政务外网、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等信息化管理应用,推进了社区矫正信息化进程。
2
深调查、细程序
社矫入口严把关
新城区司法局始终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运行,严把入矫关口,规范委托调查评估程序,由局矫正大队、司法所、心理咨询师及相关人员组成的调查评估小组,秉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法理念和依法、公平、公正的执法原则开启记录执法全过程。通过走访被告人所在的村居委员会、单位、学校、派出所、保证人等,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日常社会表现等,依据对其心理测评、再犯罪风险分析等报告,调查小组按照时效要求提交局评审领导小组。经综合分析研判后,认为被告人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社会危害性较小,所在村居委员会、近亲属、单位、派出所愿意接收并协助监管,作出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意见书。对于不符合接收条件的被告人,或是尿检结果呈阳性的,及时向委托单位作出情况说明。标准化的评估流程,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执法的透明度,构建了“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工作格局。
3
强管理、抓落实
矫正工作见成效
新城区司法局充分运用社区矫正中心的新技术新设备,依托大数据和云端系统,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重点加强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信息宣传、统计制度,请销假、谈话制度和走访制度等,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委托调查评估体系。对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按照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分类管理,组织他们每月进行8小时社区劳动、教育学习,按时提交思想汇报,每月定期深入社区矫正对象家中进行入户走访,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生活变化,利用司法智能终端JiPad、手机APP定位监管、远程视频督查功能,检查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通过实时监控和划分活动区域,及时切换请假外出人员活动范围,实现人防和技防相结合,要求社区矫正对象每天人脸签到不少于3次,每次至少间隔4—6小时,发现异常、越界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管得住、管到位。
4
规范化、制度化
矫正档案双统一
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是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新城区司法局严格按照内蒙古司法厅、呼和浩特市司法局档案管理要求,以标准化为驱动,统一社区矫正档案封皮、内容顺序、装订要求、档案标识和工作目录,及时将各项业务工作录入司法智能终端,保证社区矫正对象一人一档、纸质和电子双档案,做到档案内容完整、顺序整齐、专人专管,提高了执法能力,规范了执法程序,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矫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
新路径、新支撑
社会力量添助力
针对心理矫正工作特点,主动创新破题,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支撑,新城区司法局率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引进内蒙古维网科技有限公司,对每位社区矫正对象在调查评估阶段、新入矫必测评、每季度必测评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有需要的人员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截止目前,新城区司法局累计开展心理测评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8场,提供心理测评预警4次。由于专业第三方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提高了社区矫正对象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他们康复心理、健全人格,使思想教育和心理矫治效果明显提升。同时聘请新广律师事务所专家团队在调查评估、日常监管、刑罚执行、执法程序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及法律保障。从法律方面对执法过程、法律文书提出修改和法律建议,为司法局全体干警、基层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近期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为社区矫正法的正式实施,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共同推进了社区矫正高质量发展。
6
战“疫”情、捐款物
矫正对象献爱心
自疫情发生以来,新城区司法局严格规范疫情期间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管理,第一时间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去向、请假外出人员进行统计,及时研究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致社区矫正对象的一封信》。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性,新城区司法局在倡导矫正对象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一方面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引导,劝导社区矫正对象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活动。另一方面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加强监督管理,通过JiPad、电话、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