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单日新增逼近2000例,转运34万人,
TUhjnbcbe - 2024/10/3 18:41:00

国馆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人痛恨“一刀切”,有人偏爱“一刀切”。

无他,视角不同,情绪便大不一样。

三年来,作为抗疫“优等生”的广州,果然还是挨骂了。

理由是,新增一千多例都不全市停课。

单日确诊近两千,广州疫情形势看起来不乐观。

也许,换别的城市早就全城静默了。

但广州义无反顾走“精准防控”这条“险路”,可谓是“艺高胆大”。

这可不是“炫技”,而是切切实实考虑到普通人的难处:

“一刀切”容易,静默容易,生活怎么办?贷款和信用卡可“静默”不了。

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网友对广州疫情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如网上广泛流传的段子所说:

外地朋友以为广州疫情很严重,广州的朋友以为海珠区很严重,海珠区朋友认为就康乐村和鹭江很严重。

而隔壁的越秀、荔湾大喊,“你不要过来啊!”

番禺表示很无辜,南沙、花都刚收摊不想说话......

我在天河区,看到这条段子感觉无比的真实。

该工作工作,该做核酸做核酸,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广州疫情之重,正被“分而化之”,难度可想而知。

我一直坚信,疫情三年,我们对未知的恐慌,大过病毒本身。

广州人之所以“心大”,并不是盲目自信。

这次疫情爆发初始,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就“广而告之”:

“当前,广州市正面临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

希望广大市民朋友配合支持。同时希望能充分利用这几天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这条新闻明明说的是“负面消息”,底下却赢得一片喝彩:

“广州可以公正透明公开,值得点赞!”

信息透明化,才能把防疫的“寒气”切实传递到每个人身上,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慌乱。

截止11月7日,海珠区已安全转运涉疫人员3.4万人。

转运的画面,广州也不“藏着掖着”。

有网友并不理解,为什么一下子转几万人。

而问题的答案,早在几天前便有了。

这次海珠区新增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空间狭窄的客村、康乐、鹭江片区的城中村。

由于产业的高度密集,导致人口的大量密集,片区内每平方公里的人数超过了10万,空气很不通畅。

一旦有感染者出现,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转运隔离,大幅度降低整个风险区域的人口密度。

防疫思路清晰,执行起来便很高效。

但广州并不自满,刚取得成效便“自泼冷水”,不给病毒一丁点机会:

“海珠区疫情已经取得的成效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再次点燃,疫情防控形式容易发生逆转。

基于以上考虑,海珠疫情的处置,既要外防输入,又要内防反弹,还要严防扩散。”

什么叫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广州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一位网友说得好:

“一刀切只是懒,但广州不懒。”

广州的通报总是很细致,每一确诊病例都能得到同等对待。

广州的新闻发布会更像是“学霸”所做的笔记,“要点”十分明确。

这背后,是对具体的“人”,抱着最大的善意: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我想,这决定了“精准防疫”模式的成功与否。

须知,当有人因为疫情深受困扰,处于崩溃边缘时,他所困扰的很可能不是疫情本身。

海珠区“静默”了,但又没有完全“静默”。

这就是广州的高明之处:最大限度降低防疫带来的“误伤”。

如此,一切有序运转,人人情绪稳定,对抗疫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这是海珠区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首日一天的“安排”:

早上7点,公交地铁可正常搭乘。

8点,市民在社区超市有序购买物资。

9点,地铁站关闭进站口。

差不多同时,市民在市场正常买菜,药店也正常营业。

10点,市民在各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为保障成人高考正常进行,广州市教育局特地调配了台大巴进行考后疏运。

既然是“具体”的人,那便有“特殊”的困难。

这是没法“统一”处理的。

好在,广州考虑很周到。

在海珠的封控区内,社区会定点跟踪多名重点人群,其中包括孕妇、孤寡长者等。

至于那些转运后家中没人照顾的宠物,同样得到了悉心的照料。

对广州来说,防疫是手段,更是“服务”,不能顾此失彼。

生命大于一切,更体现在医疗保障上:

“疫情防控期间,将全力提供医疗救助服务保障,只要与人民生命相关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讲条件,优先治病救人。”

凡此种种,便是广州抗疫的底气:

少点“自我感动”,多些惠民举措。

这也是网友始终相信“广州速度”的原因。

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事实证明,其实可以。

一对再对,一错再错,都是自我重复。

区别在于,一个招人爱,一个招人恨。

如网友评价:

“广州像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富足淡定,不争不抢,却永远站在前列。”

所有评价,都是因果使然。

“情绪稳定”表面是只有四个字,背后却包含了太多东西。

达到极致时,便是生死问题。

11月4日18时10分,呼和浩特一女子从家中坠楼身亡。

是怎样的封控,会把人逼到自杀?

这究竟是防病毒,还是防人?

女子坠楼前,其女儿多次向物业求助,叫对方帮忙打,得到的回应却异常冷漠:

“你自己打就行,我忙呢?”

也许,正是物业太“忙”,才把铁门“焊死”。

把光挡在门外,把人性的温度挡在门外。

呼和浩特当然不承认“焊死”,在他们看来,在门外设置隔离围挡和“上锁”是两回事,哪怕效果一样。

这不就是诡辩?

俗话说,“贼跑了,才关门。”

人走了,才换来基本权益。

呼和浩特的道歉铿锵有力:

“不准对居民户门一封了之、单元门一锁了之,小区大门一关了之。如再出现锁门事件,广大市民可拨打投诉举报。”

胡锡进说,“不抓防疫,不会有好结果,但是过度防控,搞超长时间‘封城’,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压力同样会来。”

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漠视人心。

如郑州一社区女书记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大打“感情牌”,试图感动众多网友:

“我的女儿是十八岁生日,然而我却缺席了她的这场成人礼。”

结果“翻车”了,她“动情”的表演并没有赢来喝彩。

她甚至不知道,在很多地方,没有孩子过成人礼。

她也不会知道,有人会为“活着”二字,付出怎样艰辛的努力。

也许正是这样的“隔阂”,“层层加码”才会大行其道。

这背后,少不了“自我感动”的成分:

“看吧,封控解决一切。”

却没看见万千普通人因封控导致的悲欢离合。

在郑州官方的道歉中,“深感不安,深表歉意”八个字很是显眼。

希望这次道歉,不再是一场“自我感动”,而是对人心的安抚。

毕竟,大道至简。

看似防病毒,其实是考验人性:

最有力的防疫,是多看看“人间”,把人当人......

原文链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单日新增逼近2000例,转运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