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国馆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人痛恨“一刀切”,有人偏爱“一刀切”。
无他,视角不同,情绪便大不一样。
三年来,作为抗疫“优等生”的广州,果然还是挨骂了。
理由是,新增一千多例都不全市停课。
单日确诊近两千,广州疫情形势看起来不乐观。
也许,换别的城市早就全城静默了。
但广州义无反顾走“精准防控”这条“险路”,可谓是“艺高胆大”。
这可不是“炫技”,而是切切实实考虑到普通人的难处:
“一刀切”容易,静默容易,生活怎么办?贷款和信用卡可“静默”不了。
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网友对广州疫情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如网上广泛流传的段子所说:
外地朋友以为广州疫情很严重,广州的朋友以为海珠区很严重,海珠区朋友认为就康乐村和鹭江很严重。
而隔壁的越秀、荔湾大喊,“你不要过来啊!”
番禺表示很无辜,南沙、花都刚收摊不想说话......
我在天河区,看到这条段子感觉无比的真实。
该工作工作,该做核酸做核酸,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广州疫情之重,正被“分而化之”,难度可想而知。
我一直坚信,疫情三年,我们对未知的恐慌,大过病毒本身。
广州人之所以“心大”,并不是盲目自信。
这次疫情爆发初始,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就“广而告之”:
“当前,广州市正面临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
希望广大市民朋友配合支持。同时希望能充分利用这几天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这条新闻明明说的是“负面消息”,底下却赢得一片喝彩:
“广州可以公正透明公开,值得点赞!”
信息透明化,才能把防疫的“寒气”切实传递到每个人身上,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慌乱。
截止11月7日,海珠区已安全转运涉疫人员3.4万人。
转运的画面,广州也不“藏着掖着”。
有网友并不理解,为什么一下子转几万人。
而问题的答案,早在几天前便有了。
这次海珠区新增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空间狭窄的客村、康乐、鹭江片区的城中村。
由于产业的高度密集,导致人口的大量密集,片区内每平方公里的人数超过了10万,空气很不通畅。
一旦有感染者出现,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转运隔离,大幅度降低整个风险区域的人口密度。
防疫思路清晰,执行起来便很高效。
但广州并不自满,刚取得成效便“自泼冷水”,不给病毒一丁点机会:
“海珠区疫情已经取得的成效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再次点燃,疫情防控形式容易发生逆转。
基于以上考虑,海珠疫情的处置,既要外防输入,又要内防反弹,还要严防扩散。”
什么叫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广州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一位网友说得好:
“一刀切只是懒,但广州不懒。”
广州的通报总是很细致,每一确诊病例都能得到同等对待。
广州的新闻发布会更像是“学霸”所做的笔记,“要点”十分明确。
这背后,是对具体的“人”,抱着最大的善意: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我想,这决定了“精准防疫”模式的成功与否。
须知,当有人因为疫情深受困扰,处于崩溃边缘时,他所困扰的很可能不是疫情本身。
海珠区“静默”了,但又没有完全“静默”。
这就是广州的高明之处:最大限度降低防疫带来的“误伤”。
如此,一切有序运转,人人情绪稳定,对抗疫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这是海珠区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首日一天的“安排”:
早上7点,公交地铁可正常搭乘。
8点,市民在社区超市有序购买物资。
9点,地铁站关闭进站口。
差不多同时,市民在市场正常买菜,药店也正常营业。
10点,市民在各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为保障成人高考正常进行,广州市教育局特地调配了台大巴进行考后疏运。
既然是“具体”的人,那便有“特殊”的困难。
这是没法“统一”处理的。
好在,广州考虑很周到。
在海珠的封控区内,社区会定点跟踪多名重点人群,其中包括孕妇、孤寡长者等。
至于那些转运后家中没人照顾的宠物,同样得到了悉心的照料。
对广州来说,防疫是手段,更是“服务”,不能顾此失彼。
生命大于一切,更体现在医疗保障上:
“疫情防控期间,将全力提供医疗救助服务保障,只要与人民生命相关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讲条件,优先治病救人。”
凡此种种,便是广州抗疫的底气:
少点“自我感动”,多些惠民举措。
这也是网友始终相信“广州速度”的原因。
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事实证明,其实可以。
一对再对,一错再错,都是自我重复。
区别在于,一个招人爱,一个招人恨。
如网友评价:
“广州像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富足淡定,不争不抢,却永远站在前列。”
所有评价,都是因果使然。
“情绪稳定”表面是只有四个字,背后却包含了太多东西。
达到极致时,便是生死问题。
11月4日18时10分,呼和浩特一女子从家中坠楼身亡。
是怎样的封控,会把人逼到自杀?
这究竟是防病毒,还是防人?
女子坠楼前,其女儿多次向物业求助,叫对方帮忙打,得到的回应却异常冷漠:
“你自己打就行,我忙呢?”
也许,正是物业太“忙”,才把铁门“焊死”。
把光挡在门外,把人性的温度挡在门外。
呼和浩特当然不承认“焊死”,在他们看来,在门外设置隔离围挡和“上锁”是两回事,哪怕效果一样。
这不就是诡辩?
俗话说,“贼跑了,才关门。”
人走了,才换来基本权益。
呼和浩特的道歉铿锵有力:
“不准对居民户门一封了之、单元门一锁了之,小区大门一关了之。如再出现锁门事件,广大市民可拨打投诉举报。”
胡锡进说,“不抓防疫,不会有好结果,但是过度防控,搞超长时间‘封城’,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压力同样会来。”
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漠视人心。
如郑州一社区女书记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大打“感情牌”,试图感动众多网友:
“我的女儿是十八岁生日,然而我却缺席了她的这场成人礼。”
结果“翻车”了,她“动情”的表演并没有赢来喝彩。
她甚至不知道,在很多地方,没有孩子过成人礼。
她也不会知道,有人会为“活着”二字,付出怎样艰辛的努力。
也许正是这样的“隔阂”,“层层加码”才会大行其道。
这背后,少不了“自我感动”的成分:
“看吧,封控解决一切。”
却没看见万千普通人因封控导致的悲欢离合。
在郑州官方的道歉中,“深感不安,深表歉意”八个字很是显眼。
希望这次道歉,不再是一场“自我感动”,而是对人心的安抚。
毕竟,大道至简。
看似防病毒,其实是考验人性:
最有力的防疫,是多看看“人间”,把人当人......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