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0城房价出炉,国家统计局解读是,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趋稳,同比继续走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和上个月相比,房价上涨的城市个数在增加,和去年同期相比,房价上涨城市个数在减少。
也就是说,房价一泻千里的势头有缓解,但是比去年的至暗时刻还要黑。
一线城市不要去说他了,绝对的供需关系做主,只要不是*策强干预,房价就一直坚挺;而自二线城市以下,光景则“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成都和杭州领涨,小部分城市跟风,其余城市则集体下跌。
其中,黑龙江第五大城市,牡丹江的二手房价的同比跌幅两个月超过10%,已跌至十五年前水平。该市已经出现许多总价在10万元以下的房源,甚至不乏总价低到5万元以下的房源。全国第二个“鹤岗”已经若隐若现。
6月份的70城房价中,房价同比下跌的城市共有53个,几乎囊括了所有三四线城市。其中,呼和浩特新房价格环比下跌0.40%,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0.70%。在10个二手房房价跌回到2年前的省会城市中,呼和浩特也位列其中。
呼和浩特住建局的消息称,上半年该市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7.2%,成交套数堪堪过万套,同比下降42.01%。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95.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09%;成交套数套,同比下降45.7%。
6月份数据上的低迷,却掩盖不了单品户型的销售火爆。二季度以来,呼和浩特新房市场中,90到平方米、到平方米的房产产品成为热卖的领衔产品。新城区、玉泉区的大户型房产销售持续输出。
同时,赛罕区上市的东岸国际三期怡然居平方米超大户型备受购房者青睐,成交量直线攀升,让呼和浩特平方米以上,多达56万平方米的房产库存去化看到了曙光。
进入6月,房企在逐渐发力,金地、中天、万达、万锦等各有楼盘房源上市。同时伴着幼升小、小升初序幕的拉开,学区的强刺激下,一大波不差钱的“钢需”购房者开始在各大楼盘“扫货”。
看上去楼市复苏有望,而实际上则是各房企开发的项目小户型占比较少,大多属于大户型。力推小户型楼盘的金地九韵风华,本想异*突起,却因为在广告中宣称“呼市唯一建筑面积约89平方米三房”和“呼市唯一89平方米功能三居超越想象由此上楼”的不严谨,而被有关部门罚款10万元。
市场上的小平米房源供应本来就少,可供购房者选择的余地本就不足,而且小户型的地段也并非绝佳,在追求配套完美的大平米户型夹击下,越发显得竞争力不足。
而诸如东岸国际三期怡然居平方米豪宅类超大户型的走俏,基本上和供需无关,也和房价的涨跌行情无关。这种动辄需要验资几百万才有资格看房的事情,是有钱有闲的人们,为了匹配“朋友圈”而做的适配罢了。
房地产在分化,这种分化在一线城市购房者眼里其实早已固化。各有各的圈层,不去碰触,也就无所谓抵触。而在三四线城市中,这种分化的显化,折射出房地产在建设、营销、推广当中的刻意而为之。
房企都在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大平米,甚至是豪宅进*。需求庞大的小户型建设和需求严重脱节,这部分市场没有得到重视。在房企尚能吃饱的情况下,大量需求不满的小户型刚需,除了继续等待,还有一部分则不得已加入大户型的追逐当中。
正是由于这种分化的愈发明显,也显露出三四线城市的底蕴不足,以及楼市建设层级的条理不清。错版、错位、错配,造就了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三四线城市大户型房产和豪宅项目看上去一片繁荣。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全国房价跌破万元大关,近8成城市房价回到1年前,近半城市房价回到了2年前。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持续性转负。
以上情况的出现,不是说房地产的风口消失了,而是转向了;不是说房产需求消失了,而是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受挫了。
想要让购房者重拾信心,除了房价的“门当户对”,还需要在房产类型上,开发对路产品。
信心比*金更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购房者看到买得起房的希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房”为鉴可以看未来。用另外一个角度解析呼和浩特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