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一位叫做李稻葵的清华大学教授、知名经济学者有关疫情环境下,就生产保供问题给出的建议,在网上热传。
其实,这个被网民们嘲讽为“集中赢”的“专家建议”,并不是他最近说的,而是早前的年5月,第三届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李教授现场视频发言中的内容(下图是论坛相关的新闻报道)。
显然,不联系论坛和整个发言稿的背景,单独拿出这两句话来说事儿,确实是有断章取义之嫌,在当下的环境中,很容易发酵出不满情绪。
但如果联系这个发言的上下文,似乎他要表达的,并非就是安排工人“集中劳动”这么简单。
演讲中,李稻葵分析了因疫情导致居民收入下滑将影响未来消费意愿的趋势,建议*府补贴封控城市的低收入家庭。
另外,他还忧心忡忡地发出疾呼,长此下去,西方投资者可能会将生产链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的南亚、东南亚国家。
最后,他又说目前上海正加快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注意当时还是5月份),早日挽回社会和市场信心,赢得经济稳定增长,还是很有希望的。
这么上下文一捋顺,这个“集中赢”的说法,似乎就不那么刺耳了。
不过,除了以上建议,李教授的论坛演讲中另一个被网民们质疑的说法,则是他发言里的这段话——假如中国没有做好防疫工作,过去两年会有万生命的损失。从平均寿命来看,相当于为每一个百姓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天,平均每年5天。
咱们中国的防疫工作固然是很厉害的,但他的计算方式,却又引发了一些争议。
因为美国死了多万人,他就以美国和中国的人口基数做了个除法,然后得出了中国要死万人的数据。
先不说如此粗糙的计算方式在流行病学业内看来是否有说服力,就对比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抗疫模式,以及民间老百姓的配合程度,这个万的数据的结论,似乎也是显得有些单薄了。
更何况,美国那边跟疫情相关的死亡,大部分都是会迅速感染肺部的原始*株和德尔塔*株导致的;而奥密克戎*株虽然传播力强,但*性也减弱了很多,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无症状感染占绝大多数。
所以,靠控制流行病就给全国人民增加了寿命的这种结论,似乎还是有待商榷的。
但为什么并非流行病学业内人士,主要搞经济的李稻葵教授,他会在发言开头,先来了这么一段“跨界”的数据呢?
如果你细品品他的全部演讲内容,就会发现,李教授通篇的核心思想是——坚持生产,以保供应链。
然而,为了“动态清零”,抗疫和经济生产的平衡,有时候往往又会陷入矛盾,很难取舍。
于是,李教授就在演讲开头先强调,这两年多的抗疫是非常有成效的,赞美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策,然后委婉地提出“保供应链”的相关建议....
而他那些单独拿出来看似有些荒唐的观点或者数据,其实都在烘托当下经济学界的一个主要想法——“保经济就是保生命”,如果经济被拖垮,民生都无从谈起,抗疫也很难再持续,甚至有可能影响稳定。
尴尬的是,在后来被广泛转发的媒体报道中,他的话被断章取义,成了如今网民们口中的“集中赢”。
老实说,虽然李稻葵教授当时的发言内容有待商榷,但联系上下文细品品,也并非就是完全脱离生活。
不过,下面这些专家的建议,就有点不接地气了,似乎,他们跟普通老百姓们生活在了两个平行的空间。
比如,前阵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的李少莉副局长费劲“点读”的稿件内容。下图就是那场疫情发布会的相关简讯。
要真按发布会上的建议处理,患者们病没好,有可能家得先空了。然后再一着急上火,免疫力下降,身体更容易垮掉。
所以,当时引发舆情的,最早可能是那个要“处理老百姓家里的东西”的说法。
因为“阳了”,结果家里的床铺和冰箱被当作“医疗废物”给“扬了”,那他们回家之后吃啥,晚上怎么睡觉?
结果,这般“高于生活”的建议,马上引发了民众的不满。于是,人们又纷纷去看了该说法的源头——呼和浩特市10月29日的疫情发布会,这才被注意到了更多得细节——精致的妆容、大牌配饰和“点读”等等。
只能说,给李少莉提供发布稿件的那个“专家团队”,显然就有些过于不接地气,太高于生活了。
床品原本就长在了屋子里?
冰箱里的食物都是从天上掉下来,自己走进去的?
而这些“专家”,他们看不见那些因疫情而失去收入艰难度日的人群,听不到那些不会用社交软件的老人家们在无法购买生活资料的时候发出的哀求。
甚至,在一些专家的概念里,私家车或者手头的几套闲置房,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最低标准。
当你实在过不下去了,只要去参考“专家建议”,依旧能生活得不错。
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点拨”广大低收入群体
买个小电驴都挺费劲?掏空家底,还凑不上一套房的首付?
对不起,专家们看不到。
还有一位国内的经济学大佬,陈浩教授在一期访谈节目里,直接笑谈道,如今中国的民间财富非常可观,股民们的经济实力是很有料的——谁家没个50万现金,中国家庭平均万资产很正常啊!
此言一出,大家都惊呆了,难道....我们和陈教授身处的,不是一个地球?
当然,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存款分摊到人头上,计算得出的结果是:截至年6月份,我国境内居民人均存款为8.07万元。
就以一家四口人来计算,那么平均每个家庭的存款确实就超过30了万元。
但可别忘了,年也有数据显示,咱们还有6亿人月收入才0元。
毕竟,大家都是地球人,怎么不和马斯克也平均一下呢?
拿算法得出的,只是平均数据,无法直接代表具体民情。
类似“何不食肉糜”的专家建议,还有这位人口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梁建章。
梁教授在年凤凰财经云峰会上发表了自己的非常“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先结婚生子,或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提升一下技能水平,别急于上班——这样,在缓解就业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出生率。
难道,现在的环境下,结婚生子比找工作更容易?
另有一位经济学家管清友在做客电视访谈节目时,建议——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花过多的时间,与其把大量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还不如在上班地附近租住,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充实自己。上班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得有更高的追求。
很快,网友们发起了铺天盖地的质疑——难道是那些辛苦通勤的打工人自己情愿这样劳碌奔波吗?如果公司所在地处于繁华的CBD,我们有能力在这样的地方租房?只怕是工资都不够交房租的。这样长距离的通勤,还不是为了生存。
面对各种质疑,管清友也做出了回应。
管教授表达的核心思想依旧很“鸡汤”——当一个人把精力放在生存上,还会有什么精神追求,和更高的物质追求?就更不用说激发出什么创造力了。那么,你们没有了精神和更高的物质追求,也自然缺乏创造力,又怎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写了满满的两大段励志鸡汤,就是没教大家如何应对高昂的房租问题。
管教授是一位经常上电视的知名经济学家
这些专家们的言论,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芝加哥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一段话——知识阶层的许多人只喜欢创造他们自己的现实,为此,会筛选掉那些与他们认为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正好相反的信息。
其实,知识分子,特别是专家级的学者,他们的角色应该是最冷静和客观的,更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既不屈从于权势,也不一味去讨好于大众。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保持自己,发出真实的声音。